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活动资讯

后裔风采

孟昭英

孟昭英,1906年12月24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走马浮村。电子学家、物理学家,被学术界誉为新中国电子学的鼻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

 

人们不会忘记,1949年国庆节举行开国大典时,清华大学的游行队伍中曾展示出一部移动式微型无线电发射台,一边游行,一边向全世界发布新中国的喜讯。这部发射台,就是孟昭英用他从国外带回的器材,带领着清华大学的师生自制成功的。这部微型无线电发射台,充分显示出老清华物理系的现代化科技水平。

    在清华以及毕业生中,一提起孟昭英这个名字,无人不盛赞他是清华电子系才望高雅的仁人教师,忠厚长者,在其一生中不知有多少莘莘学子得到过他的恩惠。1991年,孟昭英将自己在抗战时途经缅甸宝石产地购买的一些宝石,托台湾的一位青年朋友售得四万美金,从中取两万美金给清华设立“清贫学生奖学金”,取其中一万美金赠与他在美治病期间曾对其有所照顾的亲属,所剩无几又从美国买了医疗器材全部赠给学校医院。1992年,他无偿向学校捐赠心电图仪,将自己珍藏的宋代名画、丘余庆设色工笔花鸟卷轴、哈佛大学全套文献及其他图书捐给学校。

微信图片_20180228141819.jpg

久吹绛帐三万顷,桃李有幸;漫经风雨八千度,春秋无恙。孟昭英教授年逾古稀,奋斗不止。在清华大学为他庆贺80寿辰时,他娓娓而谈,当众动情地说了如下一段话:“一个人活到八十不容易,我自己没什么贡献,为我开这样一个盛大的会,我心里非常不安。我惭愧的是,自己没什么建树,在科研上没什么贡献,教学也很平常,只是吃了多年的粉笔面就是了!自愧的就是我对于人民,对于祖国的贡献很小很小;可以自慰的是我们祖国的科学技术在进步,我们的科学人才在成长。一个人的寿命是很短的,但是我们不要把这个寿命看作个人的寿命,要看成整个民族的寿命。我今天是整整八十周年了,身体还可以,只能是踉踉跄跄地在后边跟着跑了。完成整个民族的使命,就像跑接力赛,每一代都要比上一代跑得更快更远。一般说,交掉接力棒就可不跑了,可我觉得还可以跑,还可以再跑十年八年的,为祖国再多做点贡献。”他确实按着说的那样做的,八十岁高龄后,他仍孜孜不倦指导博士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才,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91年11月,孟昭英教授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写就了这样两句话:“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这正是孟教授一生的人格写照!

1995年2月25日,为了中华民族的科技事业殚精竭虑,劳瘁一生的孟昭英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89岁。孟昭英教授逝世后,电子系学生们主动捐款为他在电子系馆雕塑了一尊铜像,以永久纪念他们敬爱的孟老师。

孟昭英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的名誉教授,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兼职教授。他还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电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九三学社科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

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电磁振荡和电磁波》、《无线电基本知识》及《阴极电子学》等。

孟昭英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电子学教育的开创人之一。他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在其一生中,不计个人名利,甘当人梯,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电子学和物理学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