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获得最新活动资讯

孟子文化

孟子是怎样晋升为儒家二号人物的?
点击:   添加时间:2018-04-03 11:03:17

 

孟子画像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儒家的一号人物,被奉为“圣人”,孟子是二号人物,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孟子是战国时代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孔孟二人的出生时间相差179年,也就是说,孟子比孔子小179岁,他们的年龄差,相隔足有八九代人之多。

    那么,孟子是怎样晋升为儒家二号人物“亚圣”的呢?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即今天的山东省邹县)。大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

    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加以激烈的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本人出生于士阶层,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一生以学习孔子为志愿,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受业于孔子之嫡孙子思的弟子,子思和孟子之学,被后世称思孟学派,是儒家中的一个保守的唯心主义学派。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中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孟子的经历与孔子相似,曾是著名的游士,学成以后二十余年间,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孟子目睹着战国七雄的霸权战争,心中升起人道主义的精神,企图在各诸侯国,推行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他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都想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遇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于是孟子退而聚众讲学,专心著书,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了很大的慰藉,他认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一大乐趣”。

    晚年,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见于《孟子》的各篇之中。

孟子》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十分丰富的,它是先秦中国古典文明孕育的绚丽结果,也是秦汉以后中国人生精神和民族性格发展的重要源泉。孟子的人生精神同先秦、秦汉,及秦汉以后其他思想思想学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中国民族精神,赖以建构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成长乃至民族、国家发展的一种特定规律。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说,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经历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孟子这种忧患为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应该说,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忧患精神和自强精神,一直以来都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精英的血脉中,渗透在中国的知识精英的血脉中,并扩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显著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

    孟子“亚圣”的一生始终被战争所包围着,而这种战争成为了他民主政治思想,性善理论的缘起。通过硝烟四起的战争,孟子的一生及思想得到了真实的再现。相信,只有置身那诸子争鸣的动荡时代,才能真正领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孟子作为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即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即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的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和《中庸》合为“四书”,其实践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即1330年,孟子被加升为邹国亚圣公,以后才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他与孔子的思想主张合称谓“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和他的教育思想,为几百年后的中国在封建王朝准备了思想武器和治国之道,并与孔子的思想一道,共同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

    孟子的思想表现出对人的注重和对人的评价的肯定,他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的“内发说。他对教育作用的阐述,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议论,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见解,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

    孟子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境界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

    山东邹城,这座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杰地灵,圣贤迭出,一代儒学大师—孟子的故居就坐落在这里

孟子故居

    孟子故居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孔子和孟子作为中国历史中的“至圣”和“亚圣”,自古就广为人知。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十三公里的凫村内偏西,这里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内的东西大街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为孟子故宅。现在存正殿一座,高5米,长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曰“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马河。过河上小桥西行,路南为“孟母故井”,井内壁为砖砌,直径约一米,石盖井口约0.6米,深2米,为孟母当年汲水之处,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在孟子故里流传着“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据文献记载,孟子三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起初,他家居住在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处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常常从孟子的家门口经过,于是幼小的孟子就经过和邻居顽童学着埋坟头,哭丧,有时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明看见了,认为住在这里不利于教养孩子,就把家搬到了邹县城国北部的庙户营。新居与市场为邻,这里街上相当繁华,市场上行商客贾,拍卖喧啸,还有江湖骗子瞒哄骗人。东部还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受环境的影响,又去模仿商人的样子,有时还学着骗人,有时还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于“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邻居的孩子都去上学,孟子嚷着也要去,孟母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开始,孟子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背着母亲不去读书,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一天,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回来,非常生气,拿起刀子当着儿子的面,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怒斥说,我织布供你读书很不容易,这织布机上的布是一丝一丝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就无法织成。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你学习和我织布是一样的道理,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

    经过孟母断机施教,孟子受得了深刻的教育和启发,铭记在心,从此旦夕勤学,师承孔子,继往开来,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创立了“孔孟之道”,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这就是历史上流传很广的“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现如今,这已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亲教子的典范。

邹城作为孟子的故乡,有秀丽的孟子湖,有被称为三孟”的“孟府”、“孟庙”和“孟林”,邹城的孟府孟庙孟林,虽然没有孔府孔庙孔林宏大,却也以其文化积淀丰富而蜚声海内外。

    孟府也被称为“亚圣”府,位于邹县城南关,与孟庙一街之隔,始建于北宋晚年。孟府是孟子的媂裔居住的地方,它的规制与孔府相似而规模又不尽相同。孟府成长方形,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总面积2.24万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严谨。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前后由七进院落组成。前为大堂官衙,中部为内宅,后为花园。西路为孟氏家学—“三迁书院”,现有楼、堂、亭、阁148间,是省内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衙署与宅第合一的古建筑群。

    孟府大门为三楹,门楣正中高挂“亚圣府”贴金巨匾,黑漆大门上绘有2米多高的彩绘门神,手持金瓜,面目威严,门外建有高大影壁,门前一对现代石狮,雄踞左右。门阶两旁有上马乘车用的方形石台一对。二门又称为礼门,门有三洞,正中门楣书“礼门仪路”大字,六扇黑漆大门上分别彩绘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和面目温雅身着朝服的文官。三门又称“仪门”,单门悬山式建筑,前后有四个木雕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平时仪门不开,每逢孟府喜庆大典,皇帝临亲,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家族仪式时,鸣礼炮开启。故此门表现出森严的封建礼仪规范。

    大堂在仪门内,共五楹,厅堂高大宽敞,内设公案。东西两侧的銮驾架上,插着“肃静”、“廻避”等各种仪仗。大堂东西两厢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务、礼生、乐生、司书和执事等机构和办事人员居住的地方。

    左右专设鼓乐楼,为奏乐之处。在封建社会里,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中申饬家法,宣读圣旨,颁布孟氏家谱和族规的场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缩影。

    孟府大堂后是内宅院,由正房和东西配房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系居住之处,堂内明间悬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巨匾。五间厅堂内陈列着古木家具,古玩字画,钟表照片等文物,供人们参观。世恩堂后面还有赐书楼,延禄楼等古代建筑,是当年存放皇帝墨宝、圣旨、诰封、古版书籍、家谱档案、文物字画等珍贵文物的场所。

    孟府现在还保存着历代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和家藏珠宝玉玩,宗族档案,古书字画等大量的珍贵文物,是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孟庙,又被称为亚圣庙,在邹县城南,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庙呈长方形,院落五进,殿宇64间,占地60余亩。亚圣殿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为庙内的主体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着孟子像。亚圣殿高17米,面积560平方米。双层飞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朱漆彩绘柱梁,大殿宏伟壮观。经历金、元、明、清各代,维修有38次以上。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寝殿、孟母殿、御碑亭等建筑,各具特色。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最引人注目的是“孟母断机处”和“孟母三迁”两块。

    孟母殿在庙的吧东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镌“母教一人”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孟母一生教子有方的崇高品德。

整个孟庙内古树蒼郁,葱茏茂密,堪称奇观。

孟庙可以说是一处古代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的艺术博物馆,同曲阜孔庙遥相辉映。

    孟林位于邹县城东北的四基山西麓,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孟林的神道长约1500米,过“亚圣林”碑石后,有石铺雨道直通享殿。所谓“享殿”,本是帝王陵寝内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玉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之内设置享殿,有尊敬圣贤如尊敬帝王之意。享殿为五楹单檐,造型简朴。享殿之后,才是孟子墓,墓前有巨碑一方,上刻“亚圣孟子墓”五字。享殿和墓地的周围,绿树掩映,芳草萋萋,环境宁静而幽雅。

孟  庙

孟  林

  亚圣孟子墓

 

 

【返回列表】